該黨還承諾將阻止印度「滑向專制」。
《美國之音》(VOA)14日刊登中國人口問題專家、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高級研究員易富賢的評論同時,政府、企業和富人也保持高儲蓄率。
像是算盤打得精、稅後月薪5000元的23歲李女說,靠父母幫忙,買台10萬上下的電動車應該不成問題,但是她不著急下單,因為廠牌多價格勢必再降。中國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授秦暉認為是「低人權優勢」,北大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姚洋認為是中國「過高的儲蓄率」。中產階級勒緊褲帶過日,中國難靠提振消費救經濟 (中央社)多項分析指出,提振消費是拉抬萎靡中國經濟的關鍵,不過專家說,別對今年中國的消費成長抱持期望,畢竟消費的關鍵在於民眾的收入和負債比,而這兩個指標目前看來都不好。易富賢認為,其實歸根究底是因為中國的內需不足。即因如此,多項分析指出,由於對房地產與金融市場普遍缺乏信心,導致中國消費者更捨不得購物,雖然電動車的熱銷可說是近來中國消費的熱點,不過也並非沒有隱憂。
《美國之音》(VOA)14日刊登中國人口問題專家、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高級研究員易富賢的評論。又因房地產業低迷許久,更迫使若干屋主必須縮衣節食,像是41歲的馬先生被裁員只得靠遣散費度日,他急於出售名下3棟房產,因為市價從數年前人民幣80萬元(下同,約新台幣350萬元)的高點如今降至50萬元。另一種「抽蓄水力發電」,則是透過上、下池水位落差位能與電能間能量相互的轉換。
整個大甲溪流域總共有5個發電廠,等於這1滴水會經過5座發電廠、發5次電,最後水流到石岡壩才調節放水,供應下游用水需求。台電透過新聞稿說明,水力發電一直以來都是「用水優先」,配合民生及灌溉需求供水的同時進行發電有緬甸移工表示,官方銀行提供固定匯率,物價上漲時購買力就降低。獨立媒體《緬甸前線》一篇報導揭露泰國境內人口販運和剝削情況,一名緬甸青年Ma Cho十幾歲就因家鄉貧困去泰國工作,在那的收入遠多於在緬工作,一個月可寄回家約150美元(今日約新台幣4800元),疫情期間她返回緬甸,2021年逢緬甸軍方奪權造成政府人員大規模罷工,讓她只好鋌而走險非法入境泰國。
她補充,聯合國認為有過半數無國籍人口在亞太地區,並以泰國為最多,聯合國正致力與泰國政府合作處理此問題。面臨勞動力短缺的泰國在2022年4月重啟移工管道,但有在泰移工指出,雇主試著彌補疫情期間的損失,而更低程度的遵守勞動法規,非法移工面臨更糟糕的處境,他們必須更長時間的勞動,才能提供母國家人疫情或緬甸政變前相同水準的支持。
《自由亞洲電台》報導,許多國家自緬甸軍事政變起切斷投資和援助,迫使軍政府尋找新的外資來源,去年9月命令所有海外移工將25%收入透過官方銀行系統轉回國,不遵守者禁止出國3年。WBI執行長淩怡華博士說,緬甸現在有1860萬人需要人道主義援助,他們在衝突和不安全的環境中掙扎求生,嚴重的通貨膨脹讓人們甚至難以滿足溫飽、住房等基本生活需求。Ma Cho過去受泰緬2016年勞動力遷徙備忘錄保障勞動權益,包括每天最低薪資313泰銖(約新台幣276元)、社會安全福利和休假,現在則無法可依循。Photo Credit: 關鍵評論網 / 謝玉琦 智庫Institute of Human Rights and Business移工計畫負責人Neill Wilkins上週在台北說明,緬甸情勢變化如何促使更多人選擇離國,成為沒有保障的非法移民工。
然而,這些非法入境者通常已付上1萬5000到3萬泰銖(約新台幣1萬3200到2萬6400元)給仲介,這筆費用包括跨境移動協助、找泰國雇主和非正式工作證。「亞洲鬧世代」上週邀請社會企業Work Better Innovations(WBI)和智庫Institute of Human Rights and Business(IHRB)在台北演講,說明緬甸政變進入第四年,混亂情勢如何迫使緬甸人民出走,在泰國成為易受剝削的脆弱社群,以及企業和台灣在全球供應鏈的人權責任。在緬企業面臨出走留下兩難 IHRB致力於讓企業理解其對員工人權和環境影響責任,移工計畫負責人Neill Wilkins指出,2021年緬甸政變爆發後,許多企業面臨是否離開緬甸的道德兩難,留下可能被視為支持軍政府,繳稅也等同變向支持暴政,但離開就會導致大量人口失業。在緬甸的案例中,能看見少數民族受軍政府針對,逃至泰國生活,在泰國生下的孩子無法註冊國籍,沒有身份證件讓他們不能享有法律保護和社會福利,暴露在被剝削風險之中。
泰國移民署統計,2020年3月到2021年4月有18萬緬甸人離開泰國,因未算入邊境的非法遷移,實際數字可能高上許多,他們恐怕都面臨與Ma Cho相似處境。淩怡華博士引用兩筆數據說明無國籍議題的難以掌握,根據2020年聯合國難民署統計,約有390萬無國籍人士遍及78個國家,然而國際亞洲研究所(International Institute of Asian Studies)卻在同年指出全球無國籍人數接近1500萬人。
自1990年代起,湧入的緬甸移工成為泰國和母國經濟支柱,《緬甸前線》引用泰國2021年12月統計,境內有登記和無證的緬甸移民工約有400萬人,然而將近150萬人是在混亂的制度下註冊(enrolled under a confusing array of registration schemes),其中只有不到32萬5000人受泰緬勞動力遷徙備忘錄保障。美索的移工權利運動者Moe Gyo說,許多跨境求職者抵達泰國才發現被騙,若想尋找其他工作機會,需向其他仲介支付數千泰銖,這個過程可能耗時幾個月到多過一年,期間這些未受任何法律保障的人非常容易受到警方的逮捕或敲詐。
根據聯合國難民署今年4月發布報告,緬甸境內有超過288萬人流離失所(internally displaced persons,IDPs) ,在2021年2月軍事政變之前的人數為28.9萬人。Photo Credit: 關鍵評論網 / 謝玉琦 英國社會企業Work Better Innovations淩怡華博士上週在台北說明泰緬無國籍人士面臨之挑戰。泰國是緬甸移工境外最主要目的國,但合法工作證申請程序複雜、昂貴和耗時久,讓許多人選擇非法穿越邊界,到工地、農地、漁業加工廠從事低薪工作。世界千萬無國籍人士半數在亞太 「無國際人士」(stateless person)是指在其法律運作下,未被任何國家視為國民的人。泰國和緬甸之間的人口流動是部分文化的傳統,也是世界最長期的人道主義挑戰之一,在當代商業的跨國交流下,無證移工和無國籍人士的挑戰成為全球性共業淩怡華博士引用兩筆數據說明無國籍議題的難以掌握,根據2020年聯合國難民署統計,約有390萬無國籍人士遍及78個國家,然而國際亞洲研究所(International Institute of Asian Studies)卻在同年指出全球無國籍人數接近1500萬人。
《自由亞洲電台》報導,許多國家自緬甸軍事政變起切斷投資和援助,迫使軍政府尋找新的外資來源,去年9月命令所有海外移工將25%收入透過官方銀行系統轉回國,不遵守者禁止出國3年。Photo Credit: 關鍵評論網 / 謝玉琦 英國社會企業Work Better Innovations淩怡華博士上週在台北說明泰緬無國籍人士面臨之挑戰。
Photo Credit: 關鍵評論網 / 謝玉琦 智庫Institute of Human Rights and Business移工計畫負責人Neill Wilkins上週在台北說明,緬甸情勢變化如何促使更多人選擇離國,成為沒有保障的非法移民工。獨立媒體《緬甸前線》一篇報導揭露泰國境內人口販運和剝削情況,一名緬甸青年Ma Cho十幾歲就因家鄉貧困去泰國工作,在那的收入遠多於在緬工作,一個月可寄回家約150美元(今日約新台幣4800元),疫情期間她返回緬甸,2021年逢緬甸軍方奪權造成政府人員大規模罷工,讓她只好鋌而走險非法入境泰國。
WBI執行長淩怡華博士說,緬甸現在有1860萬人需要人道主義援助,他們在衝突和不安全的環境中掙扎求生,嚴重的通貨膨脹讓人們甚至難以滿足溫飽、住房等基本生活需求。「亞洲鬧世代」上週邀請社會企業Work Better Innovations(WBI)和智庫Institute of Human Rights and Business(IHRB)在台北演講,說明緬甸政變進入第四年,混亂情勢如何迫使緬甸人民出走,在泰國成為易受剝削的脆弱社群,以及企業和台灣在全球供應鏈的人權責任。
美索的移工權利運動者Moe Gyo說,許多跨境求職者抵達泰國才發現被騙,若想尋找其他工作機會,需向其他仲介支付數千泰銖,這個過程可能耗時幾個月到多過一年,期間這些未受任何法律保障的人非常容易受到警方的逮捕或敲詐。泰國是緬甸移工境外最主要目的國,但合法工作證申請程序複雜、昂貴和耗時久,讓許多人選擇非法穿越邊界,到工地、農地、漁業加工廠從事低薪工作。然而,這些非法入境者通常已付上1萬5000到3萬泰銖(約新台幣1萬3200到2萬6400元)給仲介,這筆費用包括跨境移動協助、找泰國雇主和非正式工作證。面臨勞動力短缺的泰國在2022年4月重啟移工管道,但有在泰移工指出,雇主試著彌補疫情期間的損失,而更低程度的遵守勞動法規,非法移工面臨更糟糕的處境,他們必須更長時間的勞動,才能提供母國家人疫情或緬甸政變前相同水準的支持。
根據聯合國難民署今年4月發布報告,緬甸境內有超過288萬人流離失所(internally displaced persons,IDPs) ,在2021年2月軍事政變之前的人數為28.9萬人。她補充,聯合國認為有過半數無國籍人口在亞太地區,並以泰國為最多,聯合國正致力與泰國政府合作處理此問題。
Ma Cho過去受泰緬2016年勞動力遷徙備忘錄保障勞動權益,包括每天最低薪資313泰銖(約新台幣276元)、社會安全福利和休假,現在則無法可依循。有緬甸移工表示,官方銀行提供固定匯率,物價上漲時購買力就降低。
在緬甸的案例中,能看見少數民族受軍政府針對,逃至泰國生活,在泰國生下的孩子無法註冊國籍,沒有身份證件讓他們不能享有法律保護和社會福利,暴露在被剝削風險之中。泰國和緬甸之間的人口流動是部分文化的傳統,也是世界最長期的人道主義挑戰之一,在當代商業的跨國交流下,無證移工和無國籍人士的挑戰成為全球性共業。
在緬企業面臨出走留下兩難 IHRB致力於讓企業理解其對員工人權和環境影響責任,移工計畫負責人Neill Wilkins指出,2021年緬甸政變爆發後,許多企業面臨是否離開緬甸的道德兩難,留下可能被視為支持軍政府,繳稅也等同變向支持暴政,但離開就會導致大量人口失業。泰國移民署統計,2020年3月到2021年4月有18萬緬甸人離開泰國,因未算入邊境的非法遷移,實際數字可能高上許多,他們恐怕都面臨與Ma Cho相似處境。自1990年代起,湧入的緬甸移工成為泰國和母國經濟支柱,《緬甸前線》引用泰國2021年12月統計,境內有登記和無證的緬甸移民工約有400萬人,然而將近150萬人是在混亂的制度下註冊(enrolled under a confusing array of registration schemes),其中只有不到32萬5000人受泰緬勞動力遷徙備忘錄保障。世界千萬無國籍人士半數在亞太 「無國際人士」(stateless person)是指在其法律運作下,未被任何國家視為國民的人
」 歐盟發言人斯塔諾(Peter Stano)告訴德國之聲,布魯塞爾「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堅決反對死刑」。他說,歐盟已呼籲越南「暫停實施任何死刑,以期廢除死刑」。
按照0-100分制計算,越南的得分從42分下降到41分。文中評論及分析僅代表作者或專家個人立場。
和其他數十名同案被告面臨死刑判。2001年,她領導了陷入困境的西貢商業銀行(SCB)與其他兩家銀行的合併。